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集中反映,繼承保護非遺文化永遠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。 7月19號,為更加細致地了解政府對洞庭漁歌做出的規(guī)劃與取得的結果,團隊拜訪了岳陽樓區(qū)文化館館長鄒女士。
鄒女士介紹了目前政府對于漁歌保護做出的具體措施。館長虛心聆聽了成員們提出的疑問:洞庭漁歌宣傳力度不夠,未能與互聯(lián)網進行更好的結合。她解釋到,視頻資料的上傳需要進行一系列的審批工作。并且洞庭漁歌作為一種音樂藝術,最重要的是保持其原生態(tài),演唱方式具有很大的隨意性,這往往與改編為音樂劇、舞臺劇產生矛盾,所以他們更重要的工作是漁歌相關資料的保存與音樂形式的傳承。盡管一系列審批十分麻煩,她仍立即聯(lián)系了相關媒體部門,同學們感受到了政府對洞庭漁歌保護的堅定決心,能為洞庭保護獻出自己的力量也讓隊員們感到非常榮幸。
86歲高齡的舒老先生回憶道,他的祖先是于洪湖逃難至洞庭湖,祖祖輩輩都以打漁為生,到他已經是第七代。聊起打漁的風俗、事項,他頭頭是道。漁民的生活非常辛苦,一年到頭都沒有休息時間,但回想起來,仍有不少快樂的時光。
聽到這兒,隊員們不經想起了了非遺中心夏主任的話:“我們?yōu)槭裁椿ù缶σWo非遺文化,洞庭漁歌。因為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,我們是誰,來自哪里,都需要通過這些富有民族特性的文化來體現。京劇如此,洞庭漁歌也如此。”
(圖文/楊惠鈞 雷其榮 彭莎莎)